從做玉技術的演變與西域影響說到唐代玉器

從做玉技術的演變與西域影響說到唐代玉器

               

前言

玉在中華文化己有八千年的歷史. 始於新器時代的玉器, 可説是開中華文化之端, 在悠長的中華文化裏, 在不同的時期與朝代,有各别不同的劃時代文化代表. 新石器時代紅山良渚文化是玉器, 商周時代是青銅器, 漢代絲綢與漆器, 唐代石雕,彩陶與金銀器, 明清瓷器. 唯有玉器能貫穿這劃時代區分, 從新石器時代一直盛行至今,而成中華文化的代表. 這劃時代區分也見於玉器上, 不同時期與朝代的玉器, 有個别不同的特色, 反映出當時社會文化與思想, 玉在新石器時代就被推崇至最高景介, 成為信仰表達與祭祀的媒介. 從商周至漢, 玉慢慢地走進代表了權貴階級與財富, 但信仰祭祀的表逹還存在. 這種權貴地位與信仰的表達, 還能見於隋唐時代的玉器. 唐代可説是這種表現的最後一站, 宋元明清, 玉器走向民間, 玉雖還能代表財富, 但玉器主要反映當時社會人民的藝術思想愛好, 生活所需與身上裝飾的藝術結晶, 玉全面走向社會大眾化, 信仰表現在玉器上消失, 留下的只有影子.

玉器在隋唐時代, 並不是當時藝術文化的成就代表. 提起唐代没有人會聯想到玉器. 但隋唐時代不單有玉器, 也同等地反影當時的社會文化, 而有著佛道教的色彩. 隋唐文化接受了極大的西域文化影響, 而與漢代文化起 了一定的變化. 漢文化本承自紅山, 良渚, 商,周. 在宗教信仰上,可說是中華的本有文化,中亞西域文化的傳入, 使隋唐文化染上了深厚的外地色彩. 從印度傳入的佛教,代去了漢及以前的皇祖崇拜信仰. 長久的遺忘成為對古玉紋飾的不認識, 也使後世人對漢及以前的古玉蒙上了一層神祕的色彩. 在格式上, 從新石器時代, 夏商周至漢, 被稱為上古玉.而隋唐, 宋, 元, 明, 清至現今歸為近代風格. 上古玉著重精神思想, 宗教與身份的表現, 玉器著重於禮祭及陪葬. 近代玉著重一般人民思想及社會生活 所需. 因而玉帶板, 玉碗, 玉杯等日常用品開始出現在隋唐. 這轉變來至從中亞西域傳入的影響, 使中華文化進入一個重要的演變. 而這演變也表現在玉器上.

唐代玉器, 在風格上與漢代玉器大為有異. 中亞文化與彿教的傳入, 使隋唐文化起了極大變化. 佛教的傳入始於漢代, 盛行於兩晉南北朝, 至隋唐而大盛,中國自此成為佛教信仰的國家. 彿教代去了漢以前皇祖崇拜的思想. 在漢及以前沒有的巨大石雕佛像與壁畫出現在中國. 緊隨著彿教是中亞文化的傳入. 帶著中亞色彩的金銀器皿, 也同時出現在中國. 就以唐代何家村出土大部份是金銀器皿. 説出金銀器在隋唐的盛行.在玉器上,何家村出土的玉帶壁及白玉八曲杯, 不論在用途, 樣式及紋式上, 都帶著濃厚的中亞色彩. (鄧淑蘋: 探索歷史上的中亞玉作; 古宮學術季刊, 第三十三卷, 第三期). 然而中亞文化的進入,可從玉器上追尋至漢代. 這從西來的影響, 將會在下細說.但如要以中國古玉來追尋中亞文化的傳入與影響, 有一個很大的弱點.眾所皆知大部份自稱古玉的, 都是當代贗品. 如以贗品來討論漢唐玉器, 不但會失去意義, 且成誤導. 所以在討論前,首先要分别出真偽. 要分别出真偽就要先明白古玉的雕刻,及軟玉被埋在地下所產生的化學風化. 有了這些知識,才可從玉面上的工具留痕, 及化學風化所產生的次礦物在玉面上留下的變化. 來証明玉件的真偽. 本篇上的工具留痕與風化來的泌色,皆是40倍體視顯微鏡下所見. 

玉器雕刻的演變

新石器時代玉器雕刻

中國做玉的程序一直要到明代才有記錄. 如何做玉只能從玉面上工具留痕來作估量.新石器時代的紅山與良渚文化, 首先以拉繩沾上解玉砂,把玉料切割成適當的大小與型狀. 再以竹, 木或石加上解玉砂, 把玉一點一點地慢慢磨成器. 解玉砂是用瑪瑙, 石英, 砮, 燧石等堅硬石料擂碎成砂, 再混與水而成. 解玉砂可說是做玉的主要工具. 不論是做玉的那一個程序, 從切割, 磨低, 鑽洞到拋光, 都要加上解玉砂. 新石器時代玉器主要是磨成, 所以玉面光滑, 留下很少的做玉痕跡.紅山與良渚玉器面上都有刻劃的線條. 紅山玉器的線條出現在豬龍的嘴部與相連的兩眼(圖1). 良渚玉器上線條較多, 尤以玉琮上

圖1. 紅山豬龍眼與嘴

圖2. 良渚玉琮上線條

條較多, 尤以玉琮上細而密的直線與環眼圈的線條(圖2)引起各種猜測. 有以是鯊魚牙刻劃成. 但被忽略的是骨做的工具. 尖銳的骨具如錐子, 己在一萬一千年前舊石器時代出現在貴州(Paleolithic Bone Tools found from South China,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March 2, 2016. Phys.org). 從下面網鏈可進入這徵博從下面網鏈可進入這徵博, 也可看到這些工具的照片.  https://phys.org/news/2016-03-paleolithic-bone-tools-south-china.html  骨的摩氏硬度(Mohs Scale) 是5, 與鯊魚牙相同. 與軟玉的6-6.5相差不遠, 骨具有多種形式. 能夠在玉面上刻劃線條就只有骨具.

  新石器時代玉器留下最顯著的做玉痕跡是在鑽洞內. 圖3是一紅山鑽洞. 洞壁上可看到從鑽的旋轉, 解玉沙留下的淺而不規則的螺旋痕. 洞底邊上比中間低陷. 洞底的成因是鑽是中空, 鑽的壓力因只在洞底邊上,故做成洞底邊較低下的

圖3. 紅山玉器鑽洞

鑽痕, 中空的鑽使洞的中間留下一玉柱芯, 做玉藝人把玉柱芯打掉,再把洞底磨平. 圖3的鑽洞便形成. 由於鑽是中空有以是竹, 但竹的硬度不夠且柔軟, 不能抵受不停的轉扭. 能鑽進軟玉應是堅硬的骨器.把小勳物的臂或腿的長骨兩頭截斷, 中空的管狀鑽便形成. 鑽這些洞應為骨鑽再加以解玉砂.

紅山鑽洞都是從兩邊鑽入. 長的洞洞口較寬中間較窄成哪叭狀. 這形狀是因為所用的鑽是 把兩頭截斷的動物臂或腿的長骨加上解玉沙鑽洞. 骨鑽與洞壁的摩擦引至骨鑽愈往下鑽口徑愈小. 鑽洞也因此愈往中間愈窄. 動物骨的口徑與長度成正比例. 如果鑽的洞小,用的骨的口徑也要小, 但也會 因而做成長度不夠鑽至另一邊. 但動物長骨都是一對. 另一同口徑長骨可從另一邊鑽入. 洞在中間相連接, 柱芯也在兩邊連接時掉下. 鑽洞因而成哪叭狀. 骨鑽的長度不夠是洞要從兩邊鑽的一個原因.                  

短的紅山鑽洞也是從兩邊鑽. 原因肯定不是骨鑽太短. 紅山與良渚包括商周甚而漢的鑽洞,並不是如現今用電鑽所鑽出的洞.現代電鑽貼著洞壁而鑽. 鑽洞直, 洞口成正圓. 上古玉上的鑽洞並不是正圓上古玉上的鑽洞並不是正圓,而是近於橢圓(圖3a, 與圖4,5,6鑽洞).紅山良渚與商周所用的骨鑽與洞璧間相隔一層混水 半流質的解玉沙. 在鑽洞時骨鑽能作稍

圖3a. 紅山鑽洞

微的前後或左右的移動. 故洞不成正圓. 從一邊鑽至另一邊洞的出口也不一定是洞的正對面. 因而能做成兩邊的洞上下或前後的不對等. 掛上的玉件也成高底與左右的不對稱. 要改善這問題, 匠人便在洞鑽到一半時, 從另一邊適當的位置鑽進. 兩邊洞便在中間相連. 但兩邊洞不是相準對. 所以洞也不是真正的直. 現代電鑽的洞可以從一邊完全看到另一邊的出口. 如

圖3b. 良渚三鳥玉環

圖3a的紅山鑽洞就不可以看到另一邊的全部. 圖3b是一良渚三鳥玉環. 三鳥的三眼是三洞.注意玉環中的洞也不是正圓. 圖3c是玉環背面一鳥眼的洞. 這洞的方向明顯有誤(箭頭所指). 玉匠便從玉環前, 鳥眼應在的地方鑽進(圖3d). 前後兩洞在中

圖3c. 玉環鳥眼背面鑽洞

間相連. 但從玉環背面的洞看, 前後兩洞的不準對誤差便清楚可見因為兩邊的鑽洞是傾斜相連, 從一邊洞口不能完全看到

圖3d. 玉環正面鳥眼

對面的出口(圖3c,3d). 漢以前玉器上不圓與不直的鑽洞是辨偽線索. 如洞是正圆與直, 便應懷疑是現代贗品. 3c與3d洞邊上, 可清楚看到解玉砂留下的淺而不規則螺旋鑽痕.  

商周玉器雕刻

中國做玉可分兩段時期, 在漢之前與在漢之後.漢之前商周時代基本上是沿用新石器時代技巧 , 先拉繩切割做成輪廓. 再用解玉砂琢磨成器.線條是兩邊磨下成浮雕的陽線. 線條工整平行. 全線寬窄一致. 就是在圓灣處也不見有崩裂. 圖4

圖4. 商代髮針

的商代髮針與 圖5的商代玉魚. 成浮雕的陽線工整平行,玉面光滑, 看不到有工具的痕跡. 商代玉器常把線條兩邊磨寬使組成圖案,如圖4髮針上的鳥 , 與圖6鸚鵡上圖案.圖6的商代玉鳥厚度只有2毫米. 可見商代做玉技術已能逹到高趈的境界. 由

圖5. 商代玉魚

於線條做成是把兩邊磨下. 在宊起的陽線兩邊便成低陷, 低陷也是水聚集的地方. 水是做成化學風化的主要成份, 次礦物的無定形矽酸鹽與層狀矽酸鹽便積聚在陽線的兩旁, 做成商周玉器線條兩邊白的形式.

圖6. 商玉鳥

周代玉器上線條更形突出成為浮雕. 圖7是一周代的玉羊, 圖8是玉羊面上的整齊有序的浮雕陽線.線條保持工整寬窄一致. 就是在彎拐處, 也是圓滑有序.圖9是一周代玉人. 圖10是一周 代玉鳥. 從玉面上的工具留痕上看, 商代與周代的

圖7. 周代玉羊

做玉技術没有多大改變. 兩代玉器的分别在玉面上的紋飾. 勾雲紋出現使周代紋飾圖案與商代截然不同.商代玉器多扁薄,

圖8. 玉羊面上浮雕陽線

周代玉器多圓雕. 商周玉器上滿佈陽線浮雕的紋飾, 這些在漢以後的玉器上都不見. 兩相比可説商周玉面華麗多紋飾, 漢及以後玉面樸素成素面. 商周作玉單靠以解玉砂把玉磨下極為費時. 以致有”千年琢一玉” 的說法.商周線條的做成是把玉面磨

圖9. 周代玉人

下, 故線高於玉面. 偽商周玉多用刻進的陰線.且没有線旁灰白的風化次礦物. 不是浮雕的陽線, 可以肯定的說不是商周玉器.

圖10. 周玉鳥

漢代玉器雕刻

對中國漢與後做玉作最詳細論述的是明代許應星的”天工開物 “. 與清代唐榮祚所寫的” 制玉圖”.  由於玉的硬度高, 做玉的過程從切割到拋光的每一程序, 都要運用解玉砂. 解玉砂是先把瑪瑙, 石英, 礈石等堅硬石料搗碎成砂, 再混與水或其他流質如芝麻油或菜油. 水與流質不但能使解玉砂易於運用, 減少磨擦,且可中和及帶走在琢磨時所產生的熱.做玉的第一部是以大小不同的鋸與拉線,把玉料切割到適當的大小及形狀. 再以裝在水機上的砣輪作玉的琢磨. 水機或稱水磴是利用腳踏板的動力來旋轉砣輪(圖11). 砣輪也稱札碢,是鐵或木做的圓盤輪子. 砣輪有不同的大小與厚度以適應做玉的不同程

圖11. 砣輪與水機做玉

序所需.(見圖11檯上各砣輪). 砣輪的功用是壓著解玉砂往前推進, 壓力使解玉砂把玉磨割成器.首先用大小不同的鋸與拉繩把玉料切割成適合的大小與形狀. 然後用較大的鐵砣輪與較粗的解玉砂來作粗雕. 粗雕運用镂雕, 浮雕, 圓雕, 透雕等技巧雕出玉器的基礎輪廓.再用較小的砣輪與較幼的解玉沙作細雕, 進一步把粗雕的輪廓作精細的雕刻, 與在玉面上雕紋飾與圖案.最後用木砣來磨光. 木砣一般是用葫蘆瓤包在木砣輪上, 解玉砂要更幼細. 最後抛光是用包上牛皮的皮砣. 中國玉器經磨光與拋光的程序後, 玉面上留下很少工具的留痕. 但在磨光與拋光不容易達到的低陷與隱暗地方, 還可找到做玉時留下的痕跡.

水磴及砣輪在漢代開始廣泛使用, 工具的改進使漢代玉器與商周有明顯的分别, 砣輪也在玉面上留下明顯的痕跡. 漢代玉器運用砣輪雕刻線條. 砣輪在玉面上挖進成陰線. 線條成寬窄不一. 與商周工整的陽線相比, 漢代的 陰線可說是簡陋.圖12是一漢代玉獸.獸上線條(圖13)寬窄深淺不一且多缺口. 砣輪可以來迴輾轉,線條可成一邊寬一邊窄, 有如中國的

圖12. 漢玉獸

八字(圖14 紅箭頭所指). 漢代做玉不再是只以手力磨下, 而是運用水磴與砣輪. 水磴以腳踏推動砣輪,動力大為增加. 砣輪往

圖13. 漢玉獸上線條A

前推勳混水的解玉砂快速地在玉面上挖坑. 增強了玉器琢磨的效能, 減少做玉的時間, 但也失去了線條的工整. 砣輪也留下

圖14. 漢玉獸上線條B

深刻顯明的痕跡在玉面上.圖15是一漢代貓頭鷹. 圖16是貓頭鷹面上的留痕.兩箭頭間的坑是砣輪所留下. 坑的寬度反應了

圖15. 漢貓頭鷹

砣輪的寬度. 匠人用陀輪返復來往, 做成玉面上交錯的軌跡(圖16). 坑中若繼若續的線條是解玉砂所留下. 淺而不規則是解

圖16. 貓頭鷹上砣輪留痕

玉砂的典型留痕.砣輪不單可留下如軌道的痕跡. 匠人在琢磨時能生猶疑, 匠人繼續踏腳板但把玉件慢下推進. 留下 的就如

圖17. 漢玉獸

圖17漢獸上, 如汽車陷泥中輪子留下半月形的下陷輪胎痕(圖18). 水磴是一大改進, 由於以腳踏動力帶勳跎輪的力量比手磨

圖18. 漢玉獸上如輪胎下陷砣輪留痕

大多倍, 所以輪轉的速度快, 力量大, 在圓線彎快速轉拐時, 砣輪常切割出線條,使線條出現破損如在圖17漢獸上所見(圖19).

圖19. 漢玉獸上彎轉砣輪留痕

水磴與砣輪增加了琢磨玉的效能, 有了跎輪漢代做玉時間比在商周時代大為縮短, 但也把工整有序的商周線條, 變為草率. 而這種效率高, 線條草率不工整, 寬窄不一,及有破損的漢代做玉,就因此被形容為” 漢八刀, 粗獷豪放”. 水磴還可

圖20. 圖17漢獸上斜雕進淺坑

斜使砣輪以不同的角度, 往深處琢磨玉面.圖17圓雕的獸, 在腿與體間就能有一往裡雕進的坑(圖20). 玉在經磨光與抛光後, 這些痕跡多會被磨去成光滑,但在低陷隱暗處, 尤其是玉件的底部, 常能找到工具留痕.

砣輪的廣泛使用在漢代是無可置疑, 但也有以為砣輪始於周代. 圖21是一玉熊. 玉熊面上的紋飾是工整的浮雕

圖21. 周玉熊

陽線. 紋飾的圖案是周代的風格. 但在做工上這些線條並不是把兩邊磨下的周代玉雕. 在這些陽線兩邊留下了砣輪痕跡(圖22). 紅箭頭所指是砣輪與解玉砂所留下. 也是説這些線條是兩邊用砣輪磨下雕成.玉熊的底部用的是刻進的陰線(圖23). 玉

圖22. 玉熊上砣輪留痕

熊體與腿的相隔坑(紅箭頭)是漢代的深, 寬,且不規則的陰線. 這玉熊的雕刻工具是用砣輪. 雕刻是直雕, 不如其他漢代玉可以斜雕進, 那是說雕玉熊用的水磴並不能傾斜. 應是早期的水磴. 玉熊面上是周代的線條與風格. 這是一件介乎周與漢的玉

圖23. 玉熊底部砣輪雕刻

器. 但由於是早期的水磴, 這應是周代最早運用砣輪做成的玉器, 而不是後期漢仿周的作品. 這玉熊也説出了砣輪的運用始於周代.

                      玉熊的褐紅色,是因為風化產生在微孔微裂的氧化鐵,使玉件整體變成氧化鐵的顏色, 玉面上缺少灰白色的粘土層狀矽酸鹽是因為這是一件傳世玉. 傳世玉是古玉藏家世代相承襲, 每一代的藏家把古玉盤玩摩擦. 目的是希望把泌色摩擦去掉, 使古玉回轉至本有玉的顏色與晶瑩. 數百年或許上千年的盤玩甚而以硬物削刮, 把玉面上大部份的次礦物磨去, 但在微孔微裂內的次礦物, 是不可能被盤玩削刮而去除, 存在玉面裏的赤鐵, 還是使玉熊保有赤鐵的褐紅色. 且盤玩也没有把玉面上的次礦物全部去除,在顯微鏡下還能看到次礦物保留在玉面上(圖24). 灰白色的粘土雖大部份被括去, 但還能看到削括後留下, 如平行直線的削刮痕. 這些削刮痕並不是在玉面上, 而是在一片粘土與氧化鐵混合的半透明薄片上, 這些簿片的邊緣還是可見(紅箭頭). 最明顯的是溢出玉面的赤鐵結成的晶體(紅圈內).                                   

圖24. 玉熊底部削括留痕

玉器在漢代大盛,漢代武功直達西域, 控制著玉料產地于闐(今和田). 加上做玉技術的改進, 水磴與砣輪大量縮短了做玉的時間, 商周兩代維持了總共1,866年, 而漢代在短短的422年間, 作出的玉器在數量上不比商周少, 在藝術上自成風格, 漢代有極多藝術水準極高的美好玉件. 以致中國民間有統稱所有古玉為漢玉.以水磴與砣輪琢磨製作玉器從漢代開始到清末,基本上没有多大改變.一直至現代電力鑽石鑽的運用, 做玉才演變成現代玉雕.

化學風化與泌色

宋與以前的古玉都有泌色. 泌色成因是化學風化.(參看本網站 “Chemical weathering” 與‘紅山玉器-從辨偽到紅山文化思想”). 世上所有礦物埋在土裏都會進入化學風化. 這是大自然不可避免的定律.軟玉是陽起(Actinolite)與透閃(Tremolite)的礦物. 當被埋在土裏, 便會進入化學風化. 次礦物因而產生. 軟玉所產生的次礦物是兩類粘土(clay), 蒙脫(Smectite), 與高嶺(Kaolinite), 及兩種氧化鐵, 針鐵(Goethite) 與赤鐵(Hematite).次礦物的產生首先在玉面上的微孔及微裂裏, 但從產生到玉面顏色的改變需要一千年, 所以玉的泌色只能在宋或以前的玉器上看到. 化學風化主要靠水在玉面上的滲透, 水的渗透極為有限, 水不能往下渗進, 在玉面裏繼續形成的次礦物便溢出至玉面上結為晶體. 蒙脫與高嶺如無雜質, 是白至灰色. 赤鐵是深紅至褐紅, 但也能是深灰色. 針鐵是黃色, 或紅至深褐色.但也能是黒色. 這些顏色就成為古玉面上的泌色. 化學風化在大自然上是數十萬年的漫長過程, 古玉被埋只有短短的數千年, 風化做成的變化就只有玉面上0.1至0.15毫米(millimeter). 但由于是蓋在玉面上, 看來整塊玉都變了颜色. 次礦物因只在表皮上0.1-0.15mm, 在Xray deflection 的測驗下軟玉並没有改變. 現今做偽玉的還不能偽做這些變化,能認識化學風化在玉面上留下的變化, 是辨偽的最佳途徑

一般古玉上有被稱為鈣化,如白色的粉末分佈在玉面上.這是來自化學風化的溶解與浸出(dissolution and leaching) 所產生的無定形矽酸鹽(amorphous silicate), 在玉面上這些無定形矽酸鹽有一定分佈模式. 當玉被制作時, 琢磨產生大量軟玉粉末. 這些粉末大多在打磨抛光時被去除. 但留在線條旁或陰線內, 與在低陷隱祕及鑽洞內等處的粉末, 因為都是在打磨及磨光時有困難達到的地方, 這些低陷處也是水所聚的地方. 溶解與浸出把這些軟玉粉末化解成灰白色的無定形矽酸鹽. 而這些無定形矽酸鹽就留在雕線旁或內裏, 及低陷地方與鑽洞內. 有如圖25商玉梳上所見. 在微孔微裂內的氧化鐵矽酸鹽使突起的線條成灰黑色. 與在線條旁灰白色的無定形矽酸鹽與層狀矽酸鹽成對比, 也做成古玉應有的模樣.  

圖25. 商玉梳

化學風化的變化, 使次礦物產生在玉面上的微孔與微裂內, 而使玉面變成次礦物的顏色. 次礦物的顏色可有不同. 泌色也因而有異.針鐵混粘土產生在圖12的漢玉獸玉面内使玉獸成暗黃色. 圖15的漢貓頭鷹與圖21的玉熊玉面上的赤鐵使玉件變為暗紅色. 圖25的商玉梳上的針鐵, 是玉梳成黑色的原因. 這些顏色都不是玉件的本有.顏色的改變是決定在那種次礦物的形成. 而那種次礦物的產生在乎玉件所埋地區的氣候與水流, 及玉件所含的礦物. 在同一件玉器上, 不同部位能有不同的水流與環境. 因而多種次礦物能產生在同 一件玉器上不同的部位, 而做成一件玉器上能有不止一種泌色. 圖12的漢玉獸的另一面(圖26), 就有不同的泌色.這一面的次礦物含針鐵較高, 故部份成灰黑色. 在四十倍顯微鏡下可看到不同礦

圖26. 圖12漢獸另一面

物有不同的晶體結構(圖27).圖片上黑箭頭指向粘土的層狀矽酸鹽, 藍色箭頭指向混有粘 土的針鐵, 紅箭頭指向含鐵的銀白反光線. 漢獸是件傳世玉. 玉面上曾被盤玩削刮. 很多出土時面上的次礦物己被括除. 但在顯微鏡下(圖27), 大量次礦物還是

圖27. 圖12漢獸上次礦物

在玉面上做成玉獸的顏色. 傳世玉上常能看到削括後留下的削括痕跡.圖28是圖25商玉梳在顯微鏡下所見, 在次礦物針鐵

圖27. 圖25商玉梳上次礦物

比較少的地方, 透過一層極薄的半透明粘土與鐵的膜,還能看到玉的色澤.紅色圈內是銀白的氧化鐵. 在氧化鐵

圖28. 漢玉珠

多的玉器如圖29的漢玉珠上,常能看到銀白色的含鐵次礦物, 出現在層狀矽酸鹽的邊上(圖30).因為這些銀白線反光不是在90度,要看到金屬反光要杷玉件拿在手裹放進顯微鏡焦點.再把玉件反覆傾斜,以不同的角度觀察玉面.

圖30. 漢玉珠上次礦物

次礦物的產生是決定在陽起與角閃內的化學成份. 而古玉面上的泌色是決定在次礦物的顏色. 如產生在微孔微裂內次礦物是氧化鐵, 泌色就會是褐紅,黑色或黃色.灰白色的粘土多在玉面上結成層狀的晶體. 圖31是一周玉璜, 赤鐵使玉

圖31. 周玉環

璜成褐紅色, 但在線條間的低陷處, 滿佈灰白色的粘土(圖32). 不同的粘土做成不同的晶體結構(箭頭與圈內), 缺鐵的粘土

回32. 周玉環上次礦物

成白色(圖32中左). 與圖33的另一周代玉璜相較. 圖33玉璜面上次礦物含氧化鐵少, 故色青白, 面上的粘土晶體結構(圖34),

圖33. 周玉環2

與圖31的玉璜上的相比, 也有明顯的不同. 圖33的玉璜上有一裂縫, 裂縫是玉面隆起的線條所没有. 這裂縫只在次礦物上,

圖34. 圖33玉環上次礦物與裂縫

玉璜是原好沒有缺裂. 軟玉的硬度與晶體結構, 使古玉極少有破與裂. 破與裂都是在 次礦物上. 做偽玉的對這點的不了解,以噴沙在玉面上做破損, 反成辨偽的線索

            風化產生在玉面上的粘土不能如出土時的泥土可以用水洗去. 而一直留在玉面上數千年至今.礦物有氣味的不多. 粘土是其中之一,泥土的氣味是粘土給予. 產生在古玉面上的粘土所發出的氣味, 就是古玉藏家所以為古玉墳墓氣息的來源. 留在玉面上風化產生的粘土一直發出這氣味到今天.

當次礦物溢出至玉面上, 一極薄半透明膜片便產生在玉面上, 因為是半透明, 所以很難看出這薄膜片, 在顯微鏡下常誤以為是本有的玉面. 圖35是一漢薄玉獸, 玉獸厚度只2毫米. 這薄玉獸是一件傳世玉, 面上次礦物大部份被去除. 但餘

圖35. 漢薄玉獸

留在玉面上, 灰褐色含鐵次礦物還是清楚可見.在顯微鏡下(圖36) 褐紅的赤鐵成粒片狀(紅箭頭), 灰白色的粘土晶體大部份被磨括去, 没能被括除 的被遺留在陰線內與線旁的低陷處. 在兩紅圈內有很多黒點, 這些被以為是炭的黑點是赤鐵包含物(Hematite inclusions), 包含物不是在玉面內, 而是在玉面上的半透明薄膜裹. 薄玉獸是一件不可多見的玉器, 應是一技術

圖36. 薄玉獸上次礦物

高超藝人為一身份高貴的人所雕, 要雕這樣重要玉器,所選用的應為最佳玉料. 满佈黑點的玉料是決不會被選用. 那就是說在雕這薄玉獸時, 玉內並没有這些黑點存在, 這些黑點只能是玉件被埋後所產生的次礦物.透過這半透明薄膜可看到這玉獸本有的白玉顏色. 與其他漢玉獸不同. 圖35漢玉獸頭上有一長冠. 體中有兩向上下伸延的翅膀. 這些格里芬特點往下會在西域影響裏重提.      

               值得一提的是古玉面上隆起小塊(Raised Relief), 有這些小塊便被認為是真古玉, 這些隆起小塊也是從化學風化而來, 小塊的成因是尤於一種礦物侵進了另一礦物, 但不以本有的晶體出现, 而是以取代的礦物的晶體現身, 在礦物學上被稱為假體(Pseudomorph). 假體由於需要較長時間與合適的情況下才能產生. 故並不常見. 假體較多見在紅山玉器上. 假體在玉面上出現並不只是一塊, 而是多塊如圖37的周玉人. 徦體滿佈在玉人全身,最昜見是在玉人胸前. 在顯微鏡下(圖38) 這

圖37. 漢玉人

些假體是由不同的晶體所組成. 看到假體就可知道這件玉器曾被埋在土裏二千年以上.

圖38. 玉人身上假體

西域文化的影響

唐代深受西域影響,佛教文化從印度經西域傳至中國,改變了中華文化使成為佛教國家. 但西域影響與彿教的傳入並不始於唐代, 遠在商周時已與西域匈奴接觸. 匈奴實是一多民族的游牧民族聯盟. 其中的個别民族都可被稱為匈奴. 史記上記載公元前318年, 韓, 趙, 魏, 燕, 齊, 連匈奴共攻秦. 秦始皇時派蒙恬伐匈奴. 匈奴一直是中國北部的外患.到漢代初期首以和親招附, 漢武帝後便與匈奴長期作戰. 東漢時匈奴分為南北匈奴. 北匈奴被擊敗退至中亞草原, 從此在歷史上消失. 南匈奴成為漢的附屬國. 而佛教也在1-2世紀傳入中國.西晉時匈奴人劉淵成立漢趙為光文帝,從而開始五胡十六國. 但也因此匈奴與其他北方胡族, 主要是被統稱五胡的羯, 鮮卑, 羌與氐,在文化與民族上逐漸溶入了中華民族而也在歷史上消失. 西域文化的傳入, 五胡是一個極大的原因. 這些遊牧民族多源於中亞,例如鮮卑本來自西伯利亞, 匈奴人的源起議論很多, 有以是夏人北遷而成匈奴先祖. 但也有以匈奴源於歐亞大草原的斯基泰人(Scythian). 但匈奴是多民族的合稱, 民族的源頭理應也是多源. 五胡十六國在南此朝時的溶入, 開出了隋唐以後的中華文化. 也使紅山與良渚文化被遺忘, 在中華文化上成為歷史的過去. 要到二十世紀才被重新發現.

漢代至南北朝的格里芬 

中亞的影響到西域諸國,還可見於今天新彊塔里木盆地遺址. 在米蘭(Miran) 荒漠彿寺遺址的璧畫, 就有裏海(Caspian Sea)邊緣的貴霜皇朝(Kushan)風格的表現. 壁畫的有翼天使與古希臘羅馬的天使相接近(圖39. From

圖39. 米蘭佛寺遺址天使像

Wikipedia. https://en.wikipedia.org/wiki/Miran_(Xinjiang) ) 其中在MV號彿寺 壁畫上, 有一幅青年男子與一有翼怪獸搏鬥 (圖40),(”漢代西域藝術中的希臘文化因素; 林梅村”).  怪獸雖因壁畫部份被毀頭部巳不見, 但還可辨出是格里芬

圖40. 米蘭佛寺遺址格里芬畫像

(Griffin). 格里芬是歐亞神話中有著獅身鷹頭的怪獸. 根據大英百科全書格里芬首現於元前二千年於古中東與東地中海的黎凡宊地域(Levant), 黎凡突也是斯基泰人的發源地. 斯基泰人有説是匈奴人祖先.格里芬廣流傳在西亞. 元前十四世紀傳至古希臘. 在中亞流行的格里芬頭頂是一冠. 在希臘歐州流行的頭頸上有著鬃毛. 圖41是一十八世紀法國鋼筆畫的格里芬,

圖41. 十八世紀法國格里芬鋼筆畫

這法國格里芬有著與圖40的米蘭彿寺格里芬頸上相同的鬃毛.圖42是一漢代玉格里芬. 與米蘭彿寺和法國 格里芬不同, 漢

圖42. 漢代玉格里芬

玉格里芬頭頂是一冠, 這個分別是説米蘭彿寺的格里芬是歐州式, 而進入漢代的是中亞格里芬. 這也説明中亞影響巳在漢代進入中國. 但這鳥頭格里芬並没有存留在中華文化. 雖然格里芬形象消失, 但格里芬頭頂上的冠, 卻可清楚見於漢薄玉獸頭上(圖35).薄玉獸形象與其他漢獸有不同(圖12,17). 薄玉獸不單頭上有一冠, 且體中前後腳間芬不單只在玉器上. 漢漆器

圖43. 漢漆器格里芬圖案

有長冠的鳥頭獸身有翅格里芬圖案(圖43).圖44的漢玉獸頭部雖是獸, 但有著與圖35薄玉獸相同的格里芬頭上長冠, 也明顯

圖44. 漢帶翅玉獸

的帶翅. 這些形象應都是受格里芬影響變化而成. 中亞的影響在漢代已存在.

回頭再看圖41的漢格里芬, 這是一件傳世玉器.中國古玉大部份是傳世. 格里芬没有灰白的顏色因為粘土晶體被盤玩除去, 但暗綠黃色是從微孔內礦物而來. 翅膀, 腹與腿的灰黑色是氧化鐵的顏色, 在顯微鏡下這些次礦物還可見於玉面上(圖45). 這些次礦物常留在低陷處, 盤玩不容易達到的地方(圖46). 圖47是格里芬顯微鏡下的翅膀, 次礦物可見積聚在下,

圖45. 漢玉格里芬面上次礦物
圖46. 漢玉格里芬顯微鏡下積聚次礦物

藍箭頭所指是半透明薄片的邊緣. 紅箭頭指向積聚的次礦物.淺坑是砣輪留下.由於玉的硬度高, 輕微削刮不能在玉面上留

圖47. 格里芬翅膀下次礦物

下痕跡, 而有如用扒子在地上扒過的削括痕卻清楚可見(圖48). 這些削刮痕並不是在玉面上. 而是在這半透明薄膜上.

圖48. 玉格里芬次礦物薄膜上削括痕

玉格里是用砣輪雕成.圖49是格里芬的眼睛, 紅箭頭所指紅圈禸, 皆是砣輪留下的切割痕. 用以雕刻格里芬的砣輪, 是在可以傾斜改變角度的水磴上. 砣輪可以從不同的角度, 斜雕進格里芬體內, 做成格里芬的體與腿間能有深度的分隔,

圖49. 玉格里芬眼上砣輪留痕

也可使格里芬的翅膀能被雕成層疊.用以雕格里芬的水磴, 與用以雕圖21玉熊有不同, 用以雕格里芬的水磴,已發展到可以傾斜, 以不的角度琢磨玉器. 米蘭彿寺遺圵的格里芬,被估繪於公元1-2世紀間. 漢玉格里芬應也是在同時間雕成.工具留痕與風化次礦物在玉面上的變化, 皆指出玉格里芬是漢代真品.

有翅的漢玉獸(圖35,43) 與一般的漢玉獸(圖12,17) 有明顯的不同. 有翅的玉獸是從格里芬演變而來. 且可追至中亞.有翅獸出現在3-4世紀鮮卑皮帶扣上(圖49. From Wikipedia).鮮卑為西百利亜遊牧民族的後代, 皮帶扣上的獸有著形

圖50. 鮮卑金帶翅獸皮帶扣(From Wikipedia).

象上更接近格里芬的雙翅. 而獸頭的格里芬早在紀元前6至4世紀出現在波斯(圖51. Image in public domain).這被稱為

圖51. 波斯帶翅獸

獸頭里格芬的金像現存紐約博物館(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獸頭格里芬在中國的影響一直到南朝(公元420-589). 南朝的宋, 齊, 梁,陳建都在今天的南京, 在南京現存的南朝石刻有33處, 有翅石獸就有20多件, 點擊下連到維基百科便可看到這些石刻.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D%97%E6%9C%9D%E9%99%B5%E5%A2%93%E7%9F%B3%E5%88%BB )  圖52的南朝宋劉裕陵前帶翅石獸是典型. 帶翅獸有一雙被收藏在美國賓州博物館(Penn Museum), 賓州博物館詳細

圖52. 南朝宋劉裕陵前帶翅石獸(From Wikipedia).

分析了這雙翼獸, 把他們與格里芬相比. 這文章可從下連進入. https://www.penn.museum/sites/expedition/marking-the-spirit-road/  結論是說這些帶翅獸就是格里芬.而賓州博物館這雙翼獸是從河北來的漢代翼獸,注意賓州博物館的南京翼獸, 有與圖42漢玉格里芬相同的胸前鱗甲.

南京翼獸石刻都在南朝帝后墓前神道上, 除了石翼獸, 神道上還有著希臘風格的石柱(圖53). 這石柱西方風格也在賓州博物館南京石獸討論范圍之內. 石翼獸與石柱都明顯受到西方來的影響. 南朝是漢人成立與北朝五胡十六國相對持的

圖53. 南京神道上希臘色彩石桂(From Wikipedia).

政權, 神道上的格里芬與石柱的西域來的影響應是從北朝十六國五胡而來.但這翼獸與希臘與佛教保有密切關係. 由古希臘馬其頓阿歷山大大帝所建立的塞琉帝國(Seleucid Greek Kingdom) 與印度的毛里雅王朝(Mauryan Empire)合併. 在今巴基斯坦與阿富汗建立了希臘-巴克特里亜王朝(Greco-Bactrim Empire 250 BCE-125 BCE). 因而發展了希臘佛教(Greco Buddhism). 而在東方的大月氏為匈奴擊敗後, 從今天的甘肅新疆地區退至巴克特里亜, 在元前一世紀成立了貴霜王朝( Kushan Empire).  大月氏是印歐人種, 說的是印歐語係(Tocharian). 貴霜保持了希臘佛教, 也滲進了印度教(Hinduism) 與波斯來的拜火教(Zoroastrianism}. 貴霜與漢朝有密切來往, 因而把佛教與中亞影響也帶至中國. 圖53A是一貴霜石雕佛祖像Kushan Empire – Wikipedia,佛祖旁是兩保有印度教的雕像. 佛祖的坐台兩人像是拜火教的影響, 坐台兩邊是兩翼獸, 這貴霜彿祖石像完全解釋了漢與南朝的翼獸由夾. 北方的胡人不但接受了漢人的文化, 且把胡人姓名改成漢人姓名. 在民族上溶進了漢族. 這漢胡文化與民族的溶合是中華文化史上重要的一頁, 揭開了隋唐與以後的中華文化. “Religions of The Silk Road, Premodern Patterns of Globalization. Richard Foltz. 1999. Palgrave Macmillan”. 而北方的胡人不但接受了漢人的文化, 且把胡人姓名改成漢人姓名. 在民族上溶進了漢族. 這漢胡文化與民族的溶合是中華文化史上重要的一頁, 揭開了隋唐與以後的中華文化.

圖53A. 貴霜彿祖石雕像與坐台上翼獸.

南北朝玉印

北朝五胡十六國(304-439 AD) 一共存在135年, 在這段時間有187位帝王. 而南朝(420-589 AD) 共有169年24帝. 在這眾多帝王中有四玉印可給予對當時一些啟示. 這四玉印鈕是四赤身人像, 印面上刻的是景王之印(圖54A,54B), 高

圖54A. 景王之印
圖54B. 景王之印

帝之印(55A,55B), 順帝之印(圖56A,56B), 及共帝之印(圖57A,57B).四玉印都是出土玉器. 在没有經過盤玩削刮下, 玉面上

圖55A. 高帝之印
圖55B. 高帝之印
圖56A. 順帝之印
圖56B. 順帝之印
圖57A. 共帝之印
圖57B. 共帝之印

滿佈風化而來的次礦物. 圖58 是圖54景王印上風化次礦物晶體.紅圈內是長方形晶體組成的的假體(pseudomorph), 這假

圖58. 景王印上次礦物

體就有如圖37漢玉人上所有,還可見是橙黃色的氧化鐵在圖的下方.圖59是高帝印上粘土矽酸鹽晶體結構. 這些晶體滿佈在

圖59. 高帝印上次礦

高帝印上. 一千六百年風化產生在玉面上的粘土, 使四玉印都帶有明顯粘土氣味. 反影出這些玉印有過千年的進土風化.圖60是順帝印上,層狀矽酸鹽與氧化鐵混合的次礦物晶體. 有一裂痕在礦物上橫過, 這些裂痕常出現在出土古玉上, 中國古玉

圖60. 順帝印上次礦物

藏家常以為古玉有神奇的力量, 可以把破裂回復到原好. 這是因為在出土時看到次礦物上的裂痕, 經過盤玩把次礦物括除, 裂痕也因此消失不見,而以為是玉的神奇力量消除了裂痕. 其實是裂痕只是與次礦物同被括除.圖61是共帝印上次礦物所形

圖61. 共帝印上次礦

成的帶鐵層疊矽酸鹽(ferruginous phyllosilicate), 層狀晶體的邊緣清楚可見. 在燈光的照射下,常能見到反光的銀白金屬在這些邊緣上, 有如在圖30的漢玉珠上所見.從玉面上風化來的晶體結構來説,這四玉印有一千年以上的歷史. 在雕刻方面,這四玉印線條用的是浮雕陽線, 線條平行規則如圖62 順帝印上臉面. 就是在圓線轉灣處, 也看不到砣輪留下的痕跡. 四玉印

圖62. 順帝臉面

並不像漢以後的雕刻, 而是與周代玉雕相似. 原因不明, 也許是西域來的玉雕手法. 四印的雕刻相差不遠, 但從像上的眼與耳, 四像可分成兩組. 順帝與共帝同有圓眼與上尖耳(圖62,63).景王與高帝圓眼中有瞳孔, 與耳朵皆圓没有上尖(圖64,65).

圖63. 共帝臉上圓眼與上尖耳
圖64. 高帝臉面,圓耳眼有瞳
圖65. 景王臉面

體積上景王與高帝印比順帝與共帝印略小. 這兩組的分别對這四玉印是那四帝王所屬或有辨别的幫助. 但真正可說的是這四印是由最少兩至三不同玉匠所雕成.印上四帝王的稱號都在兩晉南北朝帝王列上. 但帝王號所屬都不只一人. 景王的稱號有鮮卑人南涼景王(365-415) ,氐人成都李特(303), 與前涼漢人李弇(280-336). 高帝有前秦苻登(343-394), 南朝齊蕭道成(427-482), 順帝有南朝宋劉準(467-479), 北魏元悅(530), 與北齊高柦(577). 共與恭相通, 所以共帝印是恭帝的稱號. 恭帝有東晉司馬德文(418) 與西魏拓拔廊(554-557). 在這眾多的同稱號下, 根本没法能知那一印屬那一人. 這一列的帝王有漢人也有胡人, 印面上是漢字, 但印鈕是赤身的人像. 在中國以人像為鈕的印章不見有報道, 在文化上赤身裸體的並不是漢人. 赤身人像只見於古希臘羅馬. 古希臘羅馬人像的裸體是要表出人體的美. 而這四印上的人像卻没有這樣的表現. 還可作比較的是 米蘭彿寺遺址上壁畫(圖66), 畫中人隨了肩上有一布巾外, 都是裸體. 敦煌莫高窟壁畫盡多裸體飛人(圖67). 兩畫中

圖66. 米蘭佛寺遺址壁畫. (From Wikipedia)

都是西域胡人.鈕上四人像臉面是圓眼高鼻(圖63,64,65) 的胡人相貌, 可與圖65的米蘭胡人相比.這四印是漢胡混合作品. 所

圖67. 莫高窟壁畫. (From Wikipedia)

屬君王雖不能明確, 但應同有漢與胡人. 那是說這混合文化同被漢與胡接受, 在當時南北漢胡相敵對互相戰爭的情形下, 在文化上卻能相互的接受與溶合, 實是不可多得. 隋唐文化是合理的結果.

唐代玉器

隋唐玉器最顯著是數目的稀少. 在出土的隋唐墓葬, 極少有玉器. 就如最有名的何家村唐代出土文物, 藏在兩大陶瓮與一銀罐中, 有大約二千件文物, 這些文物大部份是金銀器, 玉器只有玉帶十幅, 玉環一對. 白玉八曲杯一件. 西安隋代李訓墓出土了一件金扣白玉杯. 除此之外, 並沒有確知的出土隋唐玉器. 且這些出土玉器是西域舶來品還是隋唐所作, 至今還沒有確論. 鄧淑蘋從文獻上纪錄, 看到隋唐時代, 只有從西域進口玉器, 而没有玉料,  (探索歷史上的中亞玉作; 古宮學術季刊, 第三十三卷, 第三期), 玉料的來源是西域的于闐, 也就是今天的和田地域. 但這些都是官方紀錄, 也許民間自有進口玉料. 但唐代玉器在存世玉中也是極為罕見, 玉料在民間進口也應極為有限. 但玉並不是隋唐時人所不喜愛. 玉帶是唐代官服的一等級. 楊貴妃對玉的喜愛是人所共知. 玉器的缺乏, 是因隋唐時的中亞于闐國對玉料壟斷, 對中國只出口雕成的玉器而没有玉料, 缺少玉料做成唐代玉器的短缺. 唐玄宗的封禪玉册, 就是用大理石製造. 且還下令宗廟禮器要用真玉, 而不能用次等玉器代替,可見當時玉料短缺的一班. 這情形一直到五代, 在文獻上才可看到有玉團與玉料進入中國.

                    .     出土隋唐玉器的數量少, 使能用作比較的唐代玉器不多見. 在做玉技術上唐代沿用漢代砣輪. 但要辫别玉器是否現代贗品,最主要還是看, 留在玉面上做成泌色的風化次礦物. 在網上能看到的國家博物館藏唐代玉器, 少見泌色在玉面上.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32964259023468629&wfr=spider&for=pc博物館一般會把次礦物去除. 甚而用超音波等儀器. 但很多次礦物連超音波也不能去掉. 在顯微鏡下還是可見. 何家村出土的十二件玉器, 在網上照片所見泌色不多. 何家村文物是藏在大陶瓮與銀罐中. 可說並不是真正進土. 理應不會像真正進土的玉件有繁多的次礦物在玉面上. 在陝西國家歷史博物館所藏的何家村出土的白玉八曲長杯(  http://www.sxhm.com/index.php?ac=article&at=read&did=10617 ) , 泌色還是清楚的在玉杯上. 缺少出土玉器作比較, 斷定為唐代玉器就要靠其他唐代已知文物. 金銀器上紋飾, 佛道教的魚龍, 象, 蝙蝠, 飛天等. 拿作比較. 玉器的製作. 玉面上風化次礦物造成玉面上的泌色. 及玉件的風格紋飾. 就是唐代玉器決定所基.

后字玉盒 

金銀器皿是唐代藝術的傑出成就, 唐代從中亞引進了製作金銀器的技術 .也同時帶進了中亞的紋飾. 銀器上時見有捲鬚藤蔓如在這些唐代金銀器上所見 (見下鏈).    http://www.alaintruong.com/archives/2019/08/18/37574311.html  這些西來的影響也就出現在唐代藝術上.圖68的

圖68. 唐后字玉盒

唐代玉盒上的捲雲紋就帶了藤蔓紋的色彩. 玉盒中央圈內是個”后”字.這玉盒有著濃厚的西來色彩. 紋飾是用金銀絲鑲嵌進. 成為玉器與金銀器的交融.玉盒外面次礦物不多. 但這微黃並不是玉盒的本有顏色. 而是含鐵的次礦物在微孔微裂內做成.圖69是玉盒下半的底部.  藍箭頭指向砣輪做玉留下的痕跡.砣輪繞著底部隆起的緣轉. 紅箭頭所指是蓋上了矽酸鹽成白色

圖69. 玉盒底部

的砣輪做成的砊,矽酸鹽晶體也滿佈在玉面上. 砣輪痕跡還可見在盒蓋邊上(圖70). 這玉盒應没有進土. 而是像何家村的玉

圖70. 玉盒下半邊上砣輪痕

器, 被放進另一匣中. 但在盒內還可看到一千多年風化留下的變化. 圖71是盒蓋內的矽酸鹽晶體. 不同形狀的晶體與一些晶

圖71. 玉盒蓋內風化晶體

體灰褐的颜色, 表出兩至三種次礦物在盒蓋內. 在盒的下半裏,還能看到如髪狀的次礦物晶體(圖72), 髮狀次礦物也能見於

圖72. 玉盒下半內髮狀次礦物

別的古玉上. 但在玉盒上的比其他髮狀晶體長. 且多是黑色間有紅色. 在没有化學測驗證明下, 這些是什麼礦物不能確知. 但多種陽起的變異(Actinolite Variations) 晶體都是髮狀(圖72).

圖73. 髮狀陽起變異晶體. Actinolite Variations (From Wikipedia)


玉盒最珍貴是在線條用金銀線鑲嵌. 這些金屬線條雖是灰白色看來是銀. 金屬要加上黃金以增加金屬延展性才能鑲嵌進玉. 把金屬鑲進玉需要極高, 且是中國没有的技術. 金屬鑲進玉石會脱落故不見於中國玉器上.以金銀鑲進玉一直要到清乾隆引進痕都斯坦(Hindustan)玉器與技術, 才在中國出現. 痕都斯坦就是十七世紀的莫臥兒王朝(Mughal Empire), 今天的北印度與巴基斯坦. 痕都斯坦做玉其實與中國相差不遠. 先把玉料切割成形. 再用解玉沙混合流質把玉磨下成器. 莫臥兒用弓鑽雕刻( Stephen Markel: Mughal Jades – A Technical and Sculptural Perspective (asianart.com),中國雕刻用砣輪. 玉盒極薄只有2mm厚, 所以只能用解玉砂慢慢磨成. 再以砣輪把紋飾雕成坑. 然後把金銀線嵌入(圖74). 痕都斯坦做玉興起於十七世紀. 而這玉盒是唐代(618-907 AD)玉器. 玉盒早於痕都斯坦有一千年. 一般來

圖74. 玉盒上金屬線鑲嵌

說金屬不能嵌進玉石. 所以金箔只能鍍在銅, 木與瓷佛像上. 鍍在玉佛像上金箔都會剝落. 而這些金屬線還是完好地在玉盒上過一千多年. 技術上的困難是中國玉器能鑲上金銀線就只有這玉盒的原因. 怎樣把金銀線鑲上這玉盒且保持不脫落是個迷.

魚化龍

魚在印度佛教是最高象徵, 為彿的最高代表,在苦海中拯救世人. 隨著佛教的傳入, 魚在唐代彿道兩教深所信奉. 魚躍龍門便成為社會所深信. 也是一般人可從科舉考試一躍進第成龍美夢的象徵. 魚龍因而為唐文化一個重要角色. 圖75

圖75. 唐魚龍

是一唐代魚龍. 在雕工技術上, 匠人能把整件玉器重心放到一足上. 魚龍可獨足穩站. 能把重心準確把握到一點上可見於紅山獸人(圖76). 除此之外就是現代玉器也没有見到有這樣的技巧. 圖75的魚龍是件傳世玉. 玉面上的次礦物大多已被清除.

圖76. 紅山獸人

但在顯微鏡下還是清楚可見. 圖77上藍箭頭所指是粘土的層狀矽酸鹽. 紅箭頭所指是砣輪做玉留下的痕跡.

圖77, 魚龍面上次礦物與砣輪留痕

圖78是另一魚龍. 這魚龍有著褐黃的泌色與圖75魚龍褐紅泌色有不同. 不同泌色是由於氧化鐵的赤鐵與針鐵成

圖78. 唐魚龍2

份比例不同所做成. 這魚龍也是件傳世玉. 大部份次礦物被削刮去. 圖79是魚龍面上留下的削刮痕(紅圈內). 褐黃色的氧化

圖79. 魚龍2面上削括痕

鐵並没有完全被刮去. 留下的是相間如柵欄的短線, 有如地上被一木扒拉過去. 没有被刮除的次礦物結成膠片狀凝結在玉面上(圖80藍箭頭). 砣輪留痕到處可見(圖80紅箭頭). 如淺坑的陰線是砣輪所做成. 雕線參差不齊, 寬窄不一, 彎轉處多破損.

圖80. 魚龍2面上次礦物與砣輪留痕

都是漢代砣輪風格. 坑內褐黑色的是風化產生的鐵質凝膠(ferruginous gel). 没有被盤玩削刮除去的留在陰線内.

魚燒尾成龍是唐代科舉及第的代稱. 唐代社會一般人是魚. 魚要躍登龍門, 火燒尾才能成龍. 太平廣記有載: “初登龍門,即有雲雨隨之,天火自後燒其尾,乃化為龍矣”. 因而燒尾也成科舉及第的代稱. 升官便有燒尾宴. 圖81是一唐代

圖81. 唐魚燒尾成龍

魚燒尾成龍. 這件傳世玉還保有極多風化次礦物.圖82上可看到低陷的線內滿佈粘土與赤鐵的次礦物與在玉面上(藍圈內).

圖82. 燒尾魚龍上次礦物

結成晶體的赤鐵也可見在魚龍的嘴裏(圖83). 没有化學檢驗之下, 赤鐵晶體只是猜測, 要作比較可到下鏈. Photographs of mineral No. 46395: Hematite var. Kidney Ore from Alston Moor, Cumbria, England (johnbetts-fineminerals.com)

圖84. 燒尾魚龍嘴裏赤鐵晶體

魚龍的雕刻是用砣輪. 砣輪痕跡清楚可見(圖77).

圖85. 燒尾魚龍面上砣輪留痕

二龍拱珠來自北印度的犍陀羅, 在魏晉南北朝時隨著佛教進入. 至唐代大盛. 一般都是二龍戲珠. 在 “犍陀羅” 龍珠” 及其在 中國的新發展, 李靜杰, 齊慶媛”  犍陀罗“龙珠”及其在中国的新发展|中国龙珠图像考① (china.com.cn) 一文中

圖86. 魚龍吐珠

的圖18-2是唐代一龍含一珠的圖案. 圖86是一唐代玉魚龍吐珠. 在蓋著風化次礦物下, 還可看到砣輪的痕跡(圖87).魚龍吐

圖87. 魚龍吐珠上次礦物與砣輪留痕

唐代玉器最為人知曉的是何家村出土, 帶胡人色彩玉帶板. 圖88是一龍頭玉帶扣與89玉帶扣後背. 圖90是龍頭玉

圖88. 龍頭玉帶扣
圖89. 玉帶扣背後

帶扣上風化次礦物與砣輪留痕. 唐代玉帶扣是縫在帶上使布帶穿過,與漢代帶勾的玉帶扣有明顯的不同. 唐代玉帶扣形式一直沿用至明清.

圖90. 玉帶扣面上次礦物與砣輪留痕

彿道兩教文化

佛教自魏晉南北朝進入中國, 到唐代大盛. 道教也隨而興起.  象為佛教的神聖動物彿祖的象徵. 象在宗教儀式中都被裝扮華麗(圖91). 圖92與93是一唐代的玉象頭與玉件背後的象拔. 圖94是玉象面上褐紅赤鐵風化次礦物與黑色的包含

圖91. 印度教象
圖92. 唐玉象頭
圖93. 玉象頭背後象拔
圖94. 玉象頭面上次礦物與砣輪留痕

物(inclusion bodies). 紅圈內為砣輪留下做玉痕跡.

佛道兩教同盛行於唐, 蝙蝠是同被佛教與道教所尊崇的動物. “大唐西域記”有載羅漢為蝙蝠所化. 蝠因與福同音而成彿道兩教瑞獸. 圖95是一玉蝙蝠. 圖96是蝙蝠面上次礦物與砣輪留痕.

圖95. 玉蝙蝠
圖96. 玉蝙蝠面上次礦物與砣輪留

唐代有陶鎮墓獸用以驅鬼避邪, 鎮壓妖魔. 圖97是一鎮魔玉獸. 應是掛帶在死者身上以驅鬼避邪. 圖98是玉獸面上次礦物與砣輪留痕.

圖97. 鎮魔玉獸人
圖98. 玉獸人面上次礦物與砣輪留

  最後來看一件飛天. 唐代敦煌飛天都有高束盛裝的髮形. 一般都是抬頭直身飛行. 但敦煌石窟壁畫中, 也有禿頭的飛天(見圖60). 圖99是一秃頭尼姑飛天俯身飛行. 有以唐飛天都是直身. 而宋代飛天是俯身飛行. 圖89的飛天或許是宋代作

圖99. 飛天

品. 飛天身上雕有五只蝙蝠. 取其五福的意思.五福出自尚書,是來自先秦早於唐代佛教的思想.飛天雙手合十,是彿教藝術風格. 飛天玉面上有著明顯的風化次礦物與砣輪留痕(圖100).

圖100. 飛天面上次礦物與砣輪留痕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Twitter picture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Twitter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